【摘要】在产业发展上弯道超车是不可能的,但是闯出一条新路是可能的。对甘肃这样制造业基础薄弱的区域,当务之急是树立重视价值链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的全新产业发展观。在重视价值链的产业发展视野下,旅游产业链、教育产业链、农牧业产业链、绿色生态产业链,要比“制造业产业链”更容易积累、发挥和树立甘肃的区域产业比较优势,更好地挖掘“人文甘肃”建设、绿色生态发展大潮中的巨大经济机遇。
为此,需要少搞关起门来的政策研究,少一些自说自话和循环论证,多做深入企业和社会的“田野调查”,切实解决企业发展的痛点,突破产业发展的难点,实质性提升营商环境、创业环境和创新生态。
正文:
一、企业经营发展上:差异化战略
采取聚焦差异化战略的企业,往往是创新型、初创型企业。那么,就要思考甘肃能够为愿意来甘肃、在甘肃发展的企业,提供什么独特的资源?他们通过甘肃能够给用户提供什么样的独特价值。发现服务对象的需求,进而价值创造是关键。
我想,这一条很关键。甘肃是一个省,不是一个国家,既要考虑与兄弟省份之间相互学习比赛,更要清楚甘肃是可以充分利用、活用其它省份的优势实现共同发展。除了地理因素,这里并不存在关税和卡脖子的问题。不要动不动一提到发展,就要跟其它省份变成一种绝对竞争关系,这是缺乏自信和安全感的表现。竞争之中,更有合作,与兄弟省区、周边省区形成共赢的竞合关系,对甘肃的企业发展至关重要。
二、城市(区域)经营:成本领先战略
同样,采取成本领先战略落户甘肃的企业,他们来又是图什么?对于一个企业的运营成本,包括材料、运输等成本,也包括人力等成本,维持相对较低的房价和生活成本至关重要!西部省份要是跟沿海去比房价,以证明自己发展水平,我认为是本末倒置的。房价因收入水平的自然上涨,是经济发展的结果,而不是驱动力。房价一定是经济发展的阻碍,因为它固化了人们的消费能力。
很多生活成本是由市场决定的,政府干预不了。但是房地产恰恰是可以由政府决定地价和供给来调节。始终维持一个低房价,是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才落户,并给予他们长期的心理安全感,工作才能稳定,创新才能涌现。否则,就是跟未来在争利,杀鸡取蛋。因此,甘肃可以思考“走他人没有走过的路”,尤其是各级政府在维持较低房价、生活成本等方面主动作为,恰恰可能成为企业在甘肃发展的独特优势之一。
当然,甘肃作为一个省,并非一家企业,但各级政府如果能以这样的战略视角来思考问题,有助于理解招来的商、引来的资的真切想法。他们为什么要选择甘肃作为发展基地?必然是二者中的一个或兼而有之。
三、多做“田野调查”是思维转变的关键
数字化不数字化的,我不认为现阶段是个关键。洞察不是靠几个统计数据就能得到。政府部门要多沉下去走访服务的企业,多做田野调查,更多地去了解所服务的企业、机构和个体商户的痛点,帮他们去除发展中的障碍,成为学习型、服务型政府。
四、教育要搞好,需要的放,而不是抓
所以从长远计,不应忽视教育的作用。但教育要搞好,恰恰是要放,而不是抓。中国教育发展到今天,各种声音很多。很多问题,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体制问题能解释的。教育的目的是为国培养人才,还是帮助个人成长得更好?这两个观点的冲突,是现在很多表面问题的根源。
到底哪一种对?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。我的观点是都没错。一个是快速发展过程中的必要人力资源供给,另一个是实现了温饱之后追求更高的人生意义。没有对错,只有角度不同。但是,能不能让两者共存,这是现在教育所要解决的问题。因为,未来的人才一定是多元化的。不论哪一种方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,这个社会都需要。
那么,甘肃能不能能不能更宽容地对待教育,让更多类型的教育机构能够在甘肃落下来,这会吸引一大批认同新式教育方式的家长在甘肃落户。这些家长往往是最具创新和开拓精神的,有人脉也有资源。
弯道超车我是不相信的,永远也不可能。但是闯出一条新路是可能的。我始终认为山高皇帝远是一种战略资源,可以更大胆地放开走一些创新的路子。走不成,也就走不成了。要走成了,才能可能走出一条全新的属于自己的路。
五、用好人才的关键是放手
人才既要引进、培养,也要考虑如何用好。用好人才的关键同样是放手。指挥他们怎么干,相当于把人才价值打了一个折扣。服务好人才,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,又有社会尊严就可以。其它的不能管,也管不了。
六、关于“大搞制造业还是紧抓价值链”的经济辨析
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,发展一定要走工业化的道路仿佛成了绝对真理。我是不认同的,尤其是在一个制造产能已经超出需求的中国,甘肃如果还要去走工业化振兴的道路,那是得不偿失的。
如果从价值链的角度来看,制造环节恰恰是这里面利润最低的一环。我还是要强调,现在不是讨论国与国之间战略安全的问题,甘肃的制造能力薄弱完全可以靠长三角的能力补全。甘肃要发展得好,应该去抓价值链中最丰厚利润的部分。
比如科技。科技专利在很多情况下是最具议价权的部分。但是不要去搞信息技术,而要去搞新材料。信息技术发达与否与技术无关,而与供给与市场是否繁荣有关。大数据是好,你都没有数据,分析能力再强有什么用?阿里巴巴在杭州能做起来,是以江浙繁荣的小商品制造、外贸和消费人口为基础的。但是制造任何好产品,都离不开新型功能材料,把握住了新材料的供给,就掌握了供应链上的话语权。而且,材料是跟资源相关的。沿海没有天然资源,而西部有。当然,好的资源需要和智力结合,所以本地高校要重视这方面的人才投入。把资源加工好了增值了再卖出去,而不要直接卖。
相比资源、材料,我个人更喜欢艺术创意、产品创新。中国制造业现在最缺的是产品的艺术化和价值创新。
新中产的崛起,消费能力最大的人群对产品创新是最不满意的。但是,一个好的产品创意同样是需要更高水平的生活方式下才能获得,说句不好听的,不可能指望一个穷人去想像富人的生活,替他们设计珠宝。所以产品创意一定也是跟邻近市场成熟度相关的。这个强求不得,未来的产品创新工作室应该是会在沿海市场繁荣的地方,这属于配套产业。但人文、艺术却不同,消费者讨厌雷同,不喜欢身边的世俗,这是机会。
七、人文建设是投资环境最美好的支撑
能不能建设成为“人文甘肃”、提升“甘肃”这两个字和这个地域所包涵的巨大人文价值?我觉得是当中是有巨大机会、也有巨大经济潜力的,但需要新方法新路径。甘肃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沉淀,有不同于中原的古代贸易交汇,以及河西走廊的世界性文化价值,围绕这些IP都可以做很多文章。关键是需要艺术家。要吸引全国的艺术家来甘肃落户,哪怕是不定期的活动搞起来吸引他们来采风来交流,把艺术商业化,做好品牌。这部分的利润是高于科技增值的,而且有助于提升甘肃的影响力。
投资企业的成本是高的,但是投资驻省工作艺术家的成本是极低的。多发些荣誉、搞些免费工作室、津贴等等,成为大艺术家的行宫,小艺术家的常驻成长摇篮。艺术创意对接好沿海的制造能力变现,甘肃是可以占据供应链利润最丰厚部分的。
原文出处: 聚力甘肃发展 微信公众号 链接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UNlHzJ6czeoFWM72DcAvnw